大众点评网:吐槽的好生意 下一个百亿公司?

2012-04-02|HiShop
导读大众 点评 网在9年前大概也想不到,它会成为其后出现的签到、 团购 等互联网热门应用的受益者。 3月3日,美国消费点评 网站 Yelp在纽交所上市,上市第一天收盘价24.58美元,较发行价大涨了63.87%,市值达到了17.4亿美元。大众点评网创始人张涛有理由为此感到...

大众点评网在9年前大概也想不到,它会成为其后出现的“签到”、“团购”等互联网热门应用的受益者。

3月3日,美国消费点评网站Yelp在纽交所上市,上市第一天收盘价24.58美元,较发行价大涨了63.87%,市值达到了17.4亿美元。大众点评网创始人张涛有理由为此感到兴奋,因为他创立的这家公司几乎就是中国版的Yelp。

和注重社交关系的Yelp不同,大众点评网并不具备强烈的社交属性,其竞争力更多体现在点评的规模上。但这家公司的成功之处是及时抓住了“签到”和“团购”的新机会。现在,大众点评网手机客户端的独立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800万(截至2011年底),大众点评团以每月上亿元的销售额成为排名前五的团购网站。去年,大众点评网获得来自挚信资本等四家VC的第三轮投资,融资超过1亿美元。而这家公司上一轮2007年5月的融资规模仅为400万美元。

2009年下半年,张涛觉得自己的公司有可能做成一个大生意。把关注国外互联网发展动态作为日常工作内容一部分的张涛几乎在第一时间发现了Foursquare和Groupon对传统互联网行业造成的影响,这让他看到了大众点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是机遇也可能是危机—在移动互联网和团购这两个新模式下,大众点评网过去积累的线上用户和线下商户资源可能被放大,也可能被其它竞争者轻易地通过新模式颠覆。

但他当时只能先选择其中的一个方向来做。“当时公司资源有限,我只能先做最紧要的事。”张涛说。与当初在PC端的营造点评社区要抢占先发优势类似,用户在最初对哪个终端应用建立起习惯,将很大程度影响大众点评是否能顺利积累起庞大的移动终端用户规模。他的逻辑是类似Foursquare这样基于地理位置的签到等“轻量级点评”可以借助手机迅速达到大规模的反馈量,而“国内的创业公司不是没有可能在短时间里就做出来。”

张涛选择首先做移动互联网业务。2009年12月,大众点评网的App分别在iOS和Android两个平台上线。让张涛意料之外的是,智能手机客户端让大众点评网的用户圈迅速扩大。很多35到50岁、原先没有PC上网习惯的群体,通过手机客户端成为了大众点评网的新用户。

在开发智能手机应用上的大量投入,推迟了这家有“先天优势”的公司开始团购业务,大众点评团于2010年6月上线,晚于第一拨团购网站3个月。与其它团购网站从头组建销售团队不同,团购业务并没有被单独出来,而是通过扩充原本的销售团队来完成。团购成为公司继关键字推广、电子优惠券之后又一项针对商户的主要产品。某种程度上,这与业内对团购模式的分析相吻合:理论上,优质的团购对象是那些有推广需求的商家。

相比一些团购网站在初期还要靠上大众点评或者直接“扫街”寻找商家,之前多年积累下来的商户关系也让大众点评团在效率上相对更有优势一些。此外,提供把团购和其它营销方案打包整合,也更容易拿到“好单”。根据团800的统计,2011年大众点评团平均每期团购所获佣金的数量排在行业前三。

团购是个比移动业务投入明显更高的事情。一直到2009年中旬,大众点评网还只是个200多人规模的公司—技术团队20人左右,产品团队15人左右,每个城市分站至多4到5个人维护商户信息。而截至2011年底,公司有了超过2000名员工,其中40%是销售人员,而技术团队也相应扩充到了400人。

除了资金和团队规模的投入之外,能在移动终端和团购这两个领域迅速爆发出优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众点评网在之前多年积累的用户粘性和商户规模。目前,大众点评网收录了150万家商户,有2000万条来自用户的消费点评,网站活跃用户数超过4200万。

和很多因为自己生活中的不方便而发现市场需求的创业者类似,一开始张涛创建大众点评网时,也只是尝试性地将之作为自己的创业方向。2003年时张涛结束在美国十多年的留学工作生涯回到上海,由于缺乏渠道获得令自己满意的本地餐馆推荐信息,于是萌发了建立一个包括上海所有餐馆信息的网站的想法。当时,维基百科和亚马逊书评这样Web2.0模式的网站已经发展起来,这给了张涛一些启发,认为网站内容可以由网友来自发生成。

最初的心思全部用来吸引用户。他自己首先上传了1600多家餐馆信息,然后发动身边的亲戚朋友使用点评网查找餐馆、添加评论,到各大BBS上发帖拉用户。第一批“意见领袖”式的核心用户慢慢被聚集起来,一面发表点评信息,一面为网站添加那1600多家之外的餐馆信息。

【本站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该篇文章,目的在于分享电商知识及传递、交流相关电商信息,以便您学习或了解电商知识,请您不要用于其他用途; 2、该篇文章中所涉及的商标、标识的商品/服务并非来源于本网站,更非本网站提供,与本网站无关,系他人的商品或服务,本网站对于该类商标、标识不拥有任何权利; 3、本网站不对该篇文章中所涉及的商标、标识的商品/服务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或担保; 4、本网站不对文章中所涉及的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负责,仅系客观性描述,如您需要了解该类商品/服务详细的资讯,请您直接与该类商品/服务的提供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