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高速爆燃事故,股价大跌

2025-04-09|HiShop
导读3月29日深夜,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发生的一起惨烈事故,让交付刚满一周年的小米SU7陷入至暗时刻。一辆SU7在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与隔离带水泥桩剧烈碰撞后爆燃,车内三名女大学生不...

 

3月29日深夜,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发生的一起惨烈事故,让交付刚满一周年的小米SU7陷入至暗时刻。一辆SU7在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与隔离带水泥桩剧烈碰撞后爆燃,车内三名女大学生不幸遇难。这场悲剧不仅导致小米市值单日蒸发800亿元,更将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边界与行业伦理推上舆论风口。

事故还原:两秒生死线暴露技术局限

据小米官方声明,事故车辆以116km/h时速开启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检测到施工改道的路障后发出预警并减速。驾驶员接管车辆后,虽采取转向和制动操作,但最终以97km/h时速撞上水泥桩。从系统提示风险到碰撞发生仅间隔2秒,驾驶员手动干预至事故发生更短至1秒。这种“人机接力”的致命时差,暴露出当前智能驾驶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预判能力不足,以及人类反应极限的残酷现实。值得关注的是,事故车辆未配备激光雷达,仅依赖视觉感知方案。业内人士指出,在夜间施工路段,反光锥桶与背景光的对比度可能超出视觉算法的识别阈值,导致系统未能及时生成规避策略。而碰撞后电池迅速爆燃的现象,也让此前雷军“防弹涂层电池”的营销光环黯然失色。

行业反思:智驾竞赛背后的认知鸿沟

这场事故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矛盾。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小米SU7NOA里程同比激增148%,单车最长智驾里程突破1798公里。车企将智驾功能包装为“科技平权”的象征,却有意无意淡化“辅助驾驶”的本质属性。比亚迪宣称“全民智驾元年”,吉利推出“千里浩瀚”系统,小米则主打“端到端全场景智驾”,广告中频繁出现驾驶员脱手、车内娱乐等暗示场景,加剧了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认知错位。调查显示,仅25%的消费者接受过充分智驾培训,83%却愿为高阶功能付费。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用户过度依赖系统,甚至出现双手脱离方向盘、车内睡觉等危险行为。更严峻的是,当前L2级智驾仍需驾驶员全程监控,但法律层面尚未明确人机责任边界,一旦事故发生,厂商往往以“用户操作不当”撇清关系。

安全拷问:车企责任与技术伦理

事故发生后,小米声明未回应“车门锁死”与“爆燃延迟”两大焦点问题。有业内专家指出,车辆碰撞后电子锁系统可能因断电失效,而电池热失控的时间差直接影响逃生机会。这暴露出新能源汽车在极端事故中的安全冗余设计不足。更值得警惕的是,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将资源过度倾斜于智驾功能开发,却在基础安全领域进展缓慢。以SU7为例,其宣传中强调的“铠甲笼式车身”与“40+项碰撞测试”,在爆燃事故中未能阻止悲剧发生。这种“重智驾、轻安全”的发展路径,正在动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根基。

结语:敬畏生命,方能行稳致远

小米SU7事故不仅是技术的失败,更是行业价值观的警示。当车企用“智驾平权”的口号裹挟消费者,用营销话术模糊安全边界时,悲剧的种子已然埋下。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出行安全,而非制造科技狂欢。唯有回归“安全第一”的造车初心,在技术迭代中保持敬畏之心,才能让智能驾驶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铠甲,而非收割流量的镰刀。毕竟,没有安全的智能,终将沦为危险的玩具。

【本站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该篇文章,目的在于分享电商知识及传递、交流相关电商信息,以便您学习或了解电商知识,请您不要用于其他用途; 2、该篇文章中所涉及的商标、标识的商品/服务并非来源于本网站,更非本网站提供,与本网站无关,系他人的商品或服务,本网站对于该类商标、标识不拥有任何权利; 3、本网站不对该篇文章中所涉及的商标、标识的商品/服务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或担保; 4、本网站不对文章中所涉及的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负责,仅系客观性描述,如您需要了解该类商品/服务详细的资讯,请您直接与该类商品/服务的提供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