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更名之后的四大盈利模式

2015-09-17|HiShop
导读被誉为国内第一大P2P的陆金所,近日网络投融平台已更改域名,由“Lufax”改成“Lu”,并宣告下一步的发展战略。而另一个金融资产交易服务平台依然维持“lfex”的域名不变。陆金所更...

  被誉为国内第一大P2P的陆金所,近日网络投融平台已更改域名,由“Lufax”改成“Lu”,并宣告下一步的发展战略。而另一个金融资产交易服务平台依然维持“lfex”的域名不变。陆金所更名之后的四大盈利模式是什么?会否生效呢?

  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向外透露了陆金所下一阶段的发展计划,即打造一个财富管理的互联网生态体系。在实现路径上,陆金所将引入更多的金融机构和业外资源,做大生态系统,以满足更多金融需求。下一步,陆金所将把开放平台扩大到金融行业之外,让金融和生活更好融合。

陆金所更名之后的四大盈利模式

  这也是平安集团对联营公司陆金所的期望。今年8月披露的平安集团半年报如此描绘———“陆金所正全面向开放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转型,致力于开拓跨群体、跨地域、跨行业、跨境的业务机会及包括保险在内的交易渠道。”随后,陆金所在9月8日宣告上线的基金频道,P2P开放平台亦在筹建中,而陆金所官网亦链接其参与投资的平安前海众筹官网。

  然而,发展战略逐渐成熟,摆在陆金所及其高官面前的焦点问题是,在开放式战略的背后,陆金所更名之后的盈利模式将如何生效?

  平安集团首席财务官姚波早在去年就提及,“陆金所上半年也还没赚钱,要再过1至2年,等交易量上去,成本稳定,收入增长,才有望看到盈利。”

  那么,让我们看一下“有望看到盈利”的前提之一,即陆金所的交易量。2015年上半年,陆金所新增投资用户数超过60万,同比增长逾6倍;截至2015年6月底,活跃投资用户数接近100万,较年初增长179.3%。通过陆金所平台交易的资产规模保持高速增长,自陆金所成立迄今,累计总交易量达8015亿元。2015年上半年的总交易量为512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倍。

  在关键的获客成本方面,陆金所的客户获取有依托平安集团的优势。2015年上半年,平安互联网用户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与核心金融业务之间相互迁徙的情况是:从平安产、寿险以及养老险、平安银行、平安证券、平安信托以及其他传统金融公司转移至陆金所的人数达到53万人。

  既然交易量和成本都并非大问题,那么,收入增长方式呢?让我们看一下陆金所此前制定的四大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之一,在平台交易上,创造面向所有机构及个人客户的非标资产二级市场,为非标资产创造流动性,每笔交易可收取0.5‰-5‰的交易费用作为收入。

  盈利模式二,产品分销上,创造面向所有机构及个人客户的非标资产批发市场,对客户产品提供平台分销服务,每个产品提取5‰-20‰的批发销售费用作为收入,包括管理费收入。

  盈利模式三,在资产承销上,为客户非标资产提供标准化包装、定价、承销一条龙服务,抽取5‰-200‰的承销费作为收入。

  盈利模式四,在数据服务上,通过交易掌握大量客户数据,通过分析精确定位客户需求,向客户推送相关金融及非金融产品信息,并获取一定信息广告收入。

  据计葵生年初披露信息,目前陆金所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产品上架费,另外还有客户二级市场转让产品的手续费,预计未来第三种收入来源可能是信息包装,将其变成服务或者其软体本身直接卖给市场。

  而Hishop小编了解到,目前陆金所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交易费用。从陆金所今年5月披露的资料来看,陆金所二级市场交易占比为20%,在二级市场交易获得的收入份额并不大。显然,开放平台战略发展的背后,盈利模式三与四的前景较为广阔。

  当然,目前陆金所不缺钱似乎是业内的共识,而经过今年新一轮融资后,陆金所底气更是充足。盈利固然不着急,但若考虑上市问题呢?

  若陆金所选择在海外上市,凭着优质的质素,海外投资者也许不会特别看中其盈利状况。不过,若陆金所选择在国内上市,盈利问题或成为其上市以及将来估值的关键考虑问题之一。而在计葵生看来,一般互联网公司可能到五六年才开始盈利。那么2011年成立的陆金所,按照一般互联网公司的规律,其盈利也许就在明年了。那么,陆金所更名之后的四大盈利模式会否生效呢?我们拭目以待。

【本站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该篇文章,目的在于分享电商知识及传递、交流相关电商信息,以便您学习或了解电商知识,请您不要用于其他用途; 2、该篇文章中所涉及的商标、标识的商品/服务并非来源于本网站,更非本网站提供,与本网站无关,系他人的商品或服务,本网站对于该类商标、标识不拥有任何权利; 3、本网站不对该篇文章中所涉及的商标、标识的商品/服务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或担保; 4、本网站不对文章中所涉及的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负责,仅系客观性描述,如您需要了解该类商品/服务详细的资讯,请您直接与该类商品/服务的提供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