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酒 “退潮”?深度洞察行业变革与新生
在白酒行业的版图中,酱酒曾是一抹极为耀眼的亮色。不过当下,曾经火爆的酱酒似乎正经历着一场 “退潮”。这一现象不仅引发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也让众多从业者和消费者对酱酒的未来走向充满好奇。今天,就让我们深入剖析酱酒行业的现状,探寻其背后的发展逻辑。
酱酒热潮的冷却:现状初览
近年来,白酒行业整体面临着深度调整,酱酒也未能幸免。从市场表现来看,价格倒挂成为了酱酒退潮最直观的体现。以飞天茅台、君品习酒、红花郎 15 等酱酒大单品为例,在 2024 年,它们的批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这种价格的回调,不仅影响了产品的市场价值,也对整个酱酒市场的信心产生了冲击。
与此同时,市场上酱酒开发品 / 贴牌品的数量大幅减少。头部酒企为维护品牌形象与市场秩序,收紧条码政策,使得开发品数量受限;而中小酒企受市场竞争和成本压力影响,贴牌业务也急剧降温。电商平台的低价竞争与产品乱象,更是加剧了价格的不稳定,让酱酒市场的竞争环境愈发复杂。
价格倒挂,退潮迹象全方位显现
酱酒的退潮,并非仅局限于价格层面。从企业数量的变化上,就能明显感受到行业的收缩。在 2020 年酱酒热的高峰期,仁怀市一年新增酒企超 4000 家。但到了 2024 年,新增酒企仅 64 家,注销 / 吊销企业却新增 243 家 ,白酒企业数量从 1925 家锐减至 868 家。新增企业数量逐年减少,注销企业数量不断攀升,反映出行业的 “热度” 正在消退。
资本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随着白酒市场的调整,部分资本开始撤离,许多中小型酱酒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退出市场。在生产环节,除少数一线名酒企业增产外,多数酱酒厂削减产能,甚至停产。从下沙量来看,二线企业持平,三四线企业大幅减产,中小型企业不少直接停产。产业配套方面,贴牌产品包材订单大幅减少,也从侧面印证了酱酒行业的收缩。
头部酒企的坚守与变革
尽管酱酒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但仍有不少企业积极应对,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许多知名酱酒企业主动采取 “控速” 策略,调整年度经营目标,将目标增速放缓至 5% - 10% 左右。它们更加注重市场的健康发展,致力于保障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实现渠道的良性流转。
习酒取消开门红,国台主动调整政策以实现顺价和正价销售,钓鱼台提出 “不以低价换市场” 的主张,这些举措都体现了企业对市场的深刻洞察和理性应对。它们不再盲目追求销量,而是将重点放在品牌建设、品质提升和渠道优化上,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未来展望:在调整中重生
回顾酱酒的发展历程,2020 年凭借 8% 的产能贡献 26% 的收入和 40% 的利润,在暴利的驱使下,市场迅速扩张,产业过载,渠道拥堵。但在整个经济生态中,酱酒仍具有独特的周期性优势。此次退潮,是行业深度调整的表现,也是一次自我净化的过程。
随着调整的深入,落后产能、工艺和品质的产品将被淘汰,只有真正具备品牌价值和优质产品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这不仅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优质、更可靠的选择。
酱酒行业的 “退潮”,并非意味着衰落,而是在经历风雨后,走向更加成熟、稳健的发展阶段。相信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酱酒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迎来新的辉煌。各位读者,你们对酱酒行业的未来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