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立伊始,每日优鲜就一直构建“城市分选中心+社区前置仓”冷链物流的系统,打造生鲜电商的壁垒。 那么在每日优鲜的努力下新零售模式前置仓发展的如何呢?

这套系统有什么用?在前置仓触达用户时,一方面是到家极速配送,另一方面则是便利购复用前置仓配补货,并通过搭建视觉识别智能货柜,把服务场景扩展到公共场所和社区,这也是从线上到线下的全覆盖。
迄今为止,每日优鲜共完成7轮融资,融资总额在8亿美元以上,通过不断融资正在证明对基础设施投入设立的价值。经过4年发展,每日优鲜已经初步完成了前置仓的规模化覆盖。
这一创新商业模式得到了诸多投资人的认可。2017年,腾讯投资管理合伙人李朝晖表示,每日优鲜“前置仓+两小时达”的商业模式符合生鲜消费的高频场景,如今,每日优鲜已经实现了一小时送达。
每日优鲜最近获新一轮融资后,在李朝晖看来,这家企业持续拓展新场景、创造新业态,成为整个生鲜零售行业的创新标杆。
早期接触每日优鲜时,年代资本合伙人张自权曾对这一商业模式存有疑虑。但在每日优鲜从华北、华东逐渐扩展至华南地区时,张自权发现这种冷链物流系统全国范围内都可跑通,且体现出了规模效益。他表示,“从长期业态的盈利水平和效率来看,咱们比较倾向于认为,每日优鲜的商业模式比纯线下商业模式更优。”
据每日优鲜提供的数据,目前,其在华东和华南的单月GMV分别实现了6-10倍的增长。以华东为例,从今年2月到7月,付费会员人数增长了9.4倍,付费会员的消费额增长了14.5倍。
与巨头大规模、重资产布局线下生鲜便利店相比,每日优鲜的商业模式也没那么“重”,而且已经在一线城市实现盈利。但要想打下三四线的市场,在前置仓方面的布局还需要更进一步激活更多消费场景。此外,偏远地区的扩张,对于冷链物流系统的要求也更高,融资到位后如何布局,触及更多消费者仍值得关注。
孙原认为,如今新零售之战已经从线上到了线下,从一二线城市扩展到更广地域更多消费群体。对于中国消费需要的变革不能单纯以升级来概括,而是要分级、分场景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从本质上来说,零售行业仍很传统,通过技术手段最终需达到的目标是:与消费者贴的足够近,而后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前置仓、无人货架的本质,无非都是在物理层面贴近消费者,通过创新的服务形态与方式,更快速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同时覆盖更多精准的场景,提供更适合的产品。未来只有完全覆盖全场景和全链条,才能真正以互联网和数据驱动影响上游的生产以及下游精细化运营,更好满足全消费群体的需要。
而创新同样是个持续的过程,不变的是要满足全消费群体动态变化的需要。从生鲜电商到生鲜零售商,每日优鲜的下一步,或也将是生鲜新零售的风向标。
更多关于新零售最新资讯,请查看:新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