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谁说了都不算,由不得胡来
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同等规模的企业有的可以做大,做强,有的却暗淡离场?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很多都死在了资金链上?一个企业需要哪些基因才能够长大?
适应能力
适者生存,中国的市场是多元的,区域的,不平衡的,56个民族,八大菜系,100多种方言,揉在一起组成了中国的庞大市场,所以在中国首选是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针对不同市场采取不同的应变策略,不能一刀切,市场唯一的不变就是变,所以适应应该是首位吧,解决了水土不服,才能活下去啊。很多国外大企业来中国拓展市场往往都会碰鼻子灰,不是他们的产品不行,不是市场策略不对,而是方式错了,越大的企业机制一般也越完善,制度更规范而这些恰恰成了拓展新兴市场的绊脚石。
尊重市场
市场是客观的,做市场前一定做好详细的考场调研,这样才能尽量保证决策不会失误,市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市场是规律的,人事主观的,偏偏很多领导喜欢意淫一下,做出很多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决策,能不不失败吗?这样说起来说都懂,不明白的是为什么那么多企业还在犯这个错误呢?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做出市场战略决策,比没有目标的乱撞要好的多吧。
好的产品
产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好的产品是公司立足的基础,没有好的产品就跟没打地基的大厦一样,随时都会倾覆。顾客购买的往往都是使用价值,这个产品就要做到能用(产品层次),易用(使用体验),好用(口碑评价),用了还想用(用户忠诚),做到了这些产品也就成长为了品牌,增加了品牌的溢价。
专业的人
简单的划分一个企业分为上中下三层次,上层是领导,老板,往往老板都不是专业的人,而是有钱的人,所以找专业的人,来办专业的事,是老板要解决的。找对人,做对事,懂得适当的放权,做好这两点老板可以一边玩去了;中层,中坚力量,都是总监、部门经理级别的,这些人要具备专业知识与职业的素养,何谓专业?市场实战经验,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出色的成果,懂管理知识,能够具备亲和力,在团队建设中起到核心主干的作用。何谓职业?根据专业的知识,行使正确的权利,有效贯彻公司计划方针,能够对错误的行为提出正确的方案;下层是基础层次的员工,做到百分百的执行力,他们看似普通往往不普通,里面有很多可塑之才,是企业未来的人才培养池,可惜很多企业缺少了伯乐,想做大的企业一定要有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与晋升机制。现在市场人才虚浮,理论都可以夸夸其谈,
企业战略规划形成体系
有完善的企业战略,才能有不折不扣的战术与执行,立足实地,放眼长远,布局谋篇。合理优化整合企业资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重视信息、时间等不可见资源,完善各部门流程与沟通体系,确定有效地市场目标,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错误的企业战略会浪费很多钱,同时损失掉很多的机遇,时间一去不复返。
商业模式
这个决定了企业以后的赢利点,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商业模式,选择最有利、最适合企业本身的一种模式,不要既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切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集中目标于一点,先把一个吃了后再去想另一个。
产品线
是产品线,不是产品,正确规划产品线,先做精在做全,努力做好一点再去往上下游延伸。不要试图去做大、满、全把所有人都囊括在内,一下把产品线拉好长,导致人财物等补给不上,最终都没做成。处处掘井,步入深挖一处。
企业文化
这是企业的源动力,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很多人将企业文化简单理解成企业制度,严重偏差,有人说过“制度是竹篮人心是水”。靠制度来约束员工往往起不到建设企业文化的作用,有网友在微博中称:教授让学员评估三家公司的前景:A.8点上班,迟到罚款;统一佩戴胸卡;每年全公司1~4次旅游和比赛。B.9点上班,不考勤;办公室自我布置;上班时间可以理发和游泳。C.想来就来,上班可带狗和孩子,上班时间度假不扣工资。90%的学员选A。结果:A为倒闭的金正,B为微软,C为谷歌。建设好企业的文化,让员工主动工作,有价值的工作,更多的理解下“人性”,中国一直喜欢copy一些国外的东西,往往都连皮毛都没弄明白,建设好企业文化还是要靠员工。
还有什么?欢迎大家补充,一个具备成长基因的企业或许都有他们核心的价值与理念,有市场盈利的能力与前景,有专业的人在做专业的事,不管成败往往都是企业内部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