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星:中国零售电子商务路一步三叹

2012-04-11|HiShop
导读【前言】:记不清有多少戴着耳机写文字的日子,但 这样 的日子自打我进入 电商 行业来,就完全打乱了。博客很少更新,微博甚至都很少撰写,而且几乎在各个QQ群上销声匿迹了。所以,当用很多变化甚至牺牲换来的一年的 电子商务 从业经历,就不仅仅是值得写点...

【前言】:记不清有多少戴着耳机写文字的日子,但这样的日子自打我进入电商行业来,就完全打乱了。博客很少更新,微博甚至都很少撰写,而且几乎在各个QQ群上销声匿迹了。所以,当用很多变化甚至牺牲换来的一年的电子商务从业经历,就不仅仅是值得写点什么,更是必须要写点什么了。

【正文】:

毫无疑问,中国电子商务目前整体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尤其是当唯品会上市这样在过去非常利好的消息,在今天却成为一句验证“流血”、“亏损”、“资金链”紧张的结语。这不得不让人心生喟叹,中国的电子商务,究竟怎么了?

中国不会有亚马逊

这个标题怕是会得罪很多人,也定会招致拍砖和鄙视。但我必须坚持我的想法,若有不妥,请海涵。

宋星:中国零售电子商务路一步三叹

中国难有亚马逊,不是某一个(或几个)立志成为中国亚马逊的电商自己的问题,而是中国没有这样的大环境。就如同我们这里不会出现乔布斯,也不会出现Facebook或者Pinterest一样。这也不是想象力或者执行力的问题,而是偏执于快速成功神话加上资本推手作用下野蛮竞争的结果。

与美国的电子商务相比较,中国的电子商务更执迷于亚马逊发展路线,无论是大平台电商还是垂直品类电商——几乎不计成本地快速扩张、攻城略地,尽其所能尽快压垮对手,然后一家独大。

这个想法不错,但当大家的战略意图都是如此相似和明显的时候,就如同麻将牌局中的每一个人都打“七对”,最后最有可能的结局是“黄庄”,谁也胡不了。

原因无他,我们不能忽视,中国的消费环境跟美国的消费环境有很大几个不同。

其一、消费者心态和忠诚度极为不同。

中国的消费者缺乏忠诚度,且品牌认知能力相对较弱,这让电商品牌难以快速积累。这一点也不能怪中国消费者,实在是有品牌积淀的电子商务网站没有几家,而有品牌积淀的,销售的又是必须通过价格维持忠诚度的同质化标准化商品。再加上互联网上的比价可不似在线下卖场中那么困难,所以哪里有便宜货,消费者就到哪里买,于是电子商务的拼斗,在今天看来,主战场仍然是价格战场。

是的,价格之外的其他用户体验也很重要。但我在实际中发现,没有什么用户体验能与价格相提并论。某些国外很重视的一些用户体验对中国电商而言,可能并非是最重要的。中国的消费者与北美消费者不同,前者恐怕是世界上最有耐心的顾客,他们愿意为更低的价格而忍受更多。一个基本习惯可以看出这种区别——从新浪开始,中国人就不介意看很长很长的页面,而美国人早就不耐烦了。所以,扯点闲话,那些要模仿美国那种简约类型的页面的做法,会赢得中国消费者的瞩目,但难以赢得他们的购买,Yoox曾经做了这些尝试,但今天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中国的电子商务购物者并非有钱人,销售奢侈品的网站的购物人群并非月薪过万的中高收入人群,反而是月薪四五千的普通工薪层,他们对价格的敏感一定要超过你我。所以,我也敢肯定,困扰京东的也是这种忠诚度问题。更好的用户体验有所帮助,但价格变化会招致更多敏感的神经。价格每增加10%,消费者会流失10%甚至更多,而你的购物体验好到一定程度,总会有极限。

宋星:中国零售电子商务路一步三叹

相反,美国的电子商务消费者有些“被动忠诚”的意思,一方面是价格本身,美国的电商难以以持续低价维持自身(这个我后面会详细讲),即使成功的亚马逊,照样陷入低价低利润困境,所以主流电商不至于陷入持久价格战,低价倾销也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但却基本是中国电商的核心竞争力)。而在价格不是唯一决定性因素的时候,用户体验和购物习惯就成为重要的锁定的因素。另一方面值得我们关注,美国有很多“百年老店”的电商网站,比如Sears、 Kohl’s、Advance Auto Parts(www.advanceautoparts.com),或是在线下已经非常成功后又转向线上的品牌,比如Footlocker、Gravity Defyer,它们本身就意味着各个相当坚挺的购物人群。中国却无这样成功的垂直电商品牌。最后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物流。说来有意思,美国有更先进的物流体系,但美国消费者却不太愿意为物流买单。这跟国情有关,美国城市化发达,购物人群十分分散,而人工成本昂贵,物流费用比中国要高很多。这种情况增加了用户的转移成本,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品本身的价格敏感度,而客观增加了他们的忠诚度。这同时还产生了另外一个副作用——美国local电商比中国要更好更健康。

其二、我们很难变得“更轻”。

亚马逊的商品结构与国内的模仿者有很大的差异,而利润率最高的那些商品,与知识产权有关。2011年Q4财报显示,亚马逊的多媒体商品销售占全部销售额超过30%,但在中国这部分商品却很难实现大规模盈利,甚至无法实现大规模销售。因此,某种意义上,巨无霸亚马逊其实比它在中国的同侪要轻的多,但即使这样,在毛利率高达21%的情况下,这家巨无霸的2011年Q4净利润率也只有1%。未来,同样可以肯定,亚马逊会“变更轻”(且让我们期待它未来的几个收购),而且它的主要利润不会出自那些“更重”的实物商品。

【本站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该篇文章,目的在于分享电商知识及传递、交流相关电商信息,以便您学习或了解电商知识,请您不要用于其他用途; 2、该篇文章中所涉及的商标、标识的商品/服务并非来源于本网站,更非本网站提供,与本网站无关,系他人的商品或服务,本网站对于该类商标、标识不拥有任何权利; 3、本网站不对该篇文章中所涉及的商标、标识的商品/服务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或担保; 4、本网站不对文章中所涉及的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负责,仅系客观性描述,如您需要了解该类商品/服务详细的资讯,请您直接与该类商品/服务的提供者联系。